<center id="sskue"><div id="sskue"></div></center><code id="sskue"></code>
<code id="sskue"></code>
<center id="sskue"></center>
<optgroup id="sskue"></optgroup>
<optgroup id="sskue"><div id="sskue"></div></optgroup><center id="sskue"></center>
<code id="sskue"><small id="sskue"></small></code>
證券簡稱:金諾科技證券代碼:830861 OA登陸 歡迎訪問合肥金諾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行業新聞

詳解!二十大報告點贊這些創新領域

  “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br />  10月1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不少創新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
  為這些創新成果點贊
  ↓↓↓
載人航天:我們有了自己的空間站

  就在前不久,“天宮課堂”第三課開講。在廣袤太空,我們有了太空科普教育基地。


  10月12日,學生在河南省科技館收看“天宮課堂”第三課。新華社記者徐嘉懿攝


  時間回到2021年4月,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它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當年6月17日,搭載著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3名航天員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2021年10月16日至2022年4月16日,搭載著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順利返回著陸,這次長達半年的出差,也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進駐天和核心艙。
  7月24日,中國空間站首個科學實驗艙問天實驗艙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7月25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順利進入問天實驗艙。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軌進入科學實驗艙。
  今年年底前,當夢天實驗艙發射入軌,并與在軌運行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組合體交會對接后,中國空間站將建成,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最后一步。
  載人航天的故事,將在宇宙中繼續熠熠生光。

探月探火:刷新人類對月球和火星認知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之后,玉兔二號巡視器駛抵月球表面。這只后來被稱為“勞?!钡男⊥米?,就此開啟了它不平凡的探索之旅。因為嫦娥四號的發射,我們也看到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2020年飛向月球的是嫦娥五號。穩穩落月后,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在月球挖土。2020年12月17日凌晨,帶著月球“土特產”,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在預定區域。
  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
  圍繞珍貴的月壤,中國科研人員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研究。這些成果,也在刷新人類對月球演化的認識。
  2021年,火星迎來了中國的探測器。

  2020年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第一步。


  

圖源:國家航天局


  近300天的飛行、4億公里的奔赴,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2021年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駛下著陸平臺;6月11日,“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首批科學影像圖公布。
  “天問一號”任務實現了6個“首次”:首次實現地火轉移軌道探測器發射;首次實現行星際飛行;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軟著陸;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表面巡視探測;首次實現4億公里距離的測控通信;首次獲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學數據。
  火星上,留下了中國印記,世界也看到了中國航天人的智慧。
  2022年9月,基于“祝融號”火星車低頻雷達數據,我國科研人員揭示了現今火星淺表精細結構和物性特征。

深海深地探測:去吧,向更深處進發

  2020年11月10日,“奮斗者”號成功坐底馬里亞納海溝,創下中國載人深潛10909米新紀錄。